致协会成员的一封信
所有的伟大,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。
亲爱的同学,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,意味着你已经成为浙大区块链协会的一员,即将或已经开始区块链的探索之旅。
值得被铭记的历史
2008年,一位网名为“中本聪”的热心网友希望构建一个无政府垄断的世界货币,发布了一篇名为《比特币: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》的论文,描述了一种称为“比特币”的加密数字货币及算法。2009年,首个比特币软件问世,比特币主网正式启动,将世界带进了区块链的大门。
2013年,一位名叫Vitalik Buterin的19岁青年,发表了《以太坊白皮书》,希望构建“下一代加密货币与去中心化应用平台”。2015年7月30日,以太坊主网启动,世界不仅拥有了加密货币,还迎来了智能合约。人们开始使用以太坊构建去中心化应用(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),给世界带来了无数的灵感与创新。
2015年末,联盟区块链开始进入商业科技的视野。IBM首先嗅到了联盟区块链的机会,研发并开源了超级账本Hyper Ledger项目,将区块链技术带进了企业级市场。2016年起,国内也诞生了许多联盟链的初创企业,如趣链科技、云象科技、秘猿科技、阿尔山金融科技等。蚂蚁金服、百度、腾讯等传统互联网巨头,也开始布局联盟区块链。经过2年的探索,在供应链金融、数字票据、企业应收账款、跨境支付结算、征信等众多2B领域,已经涌现出很多可行的“区块链+”解决方案。
2018年6月份,新一代公共区块链基础平台EOSIO正式启动。EOSIO由曾创办两个成功的区块链项目(bitShare与Steemit)、著名技术专家的Daniel Larimer(BM)联合创办,其融资总额超过40亿美金,自2017年成立以来便备受关注,其独特的DPOS共识机制更是毁誉参半。如今,EOSIO将饱受诟病的公有链性能指标TPS(每秒处理交易数),从比特币的7tps与以太坊的15tps,大幅提升至最高4000tps(截止撰写本文时)。公有链平台开始向大规模商业应用敞开大门。
区块链的这十年,正如互联网的前十年,野蛮成长,充满机会,但也被贪婪、泡沫所笼罩。2013年12月份,加密货币总市值达到历史最高的150亿美金,而在随后的两年,猛然跌至最低不足40亿美金;2017年12月份,加密货币总市值再次突破历史新高,达到8200亿美金,而在随后的2018年,又惨烈地跌至1300亿美金(撰写本文时)。
熟悉2000年互联网泡沫那段历史的同学,看到上面这幅曲线,一定感觉似曾相识。没错,我们来看一下近40年来Nasdaq的指数走势。
我们今天看到的光鲜亮丽的互联网巨头,也未曾幸免于互联网泡沫——全球最大的电商之一亚马逊股价从1999年底最高的100美元,跌至2001年的10美元;全球最大的OTA Booking集团,股价从最高的900美元一度跌至1美元;网易公司的股价从2000年上市时的15美元跌至0.15美元,一度濒临破产……这样的例子无不在告诉我们:早期互联网投资领域出现的泡沫和低估,反映了新兴技术在早期发展中,每每被人们或捧杀、或棒杀;历史总是在重复,加密资产与区块链领域,也在面临同样的遭遇。
区块链到底是什么
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多方参与的可信任的分布式加密账本。顾名思义,它有三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:
- 多方参与
- 可信任
- 分布式加密账本
多方参与
区块链上的用户类型可归纳为以下三个身份:
- 出块者:负责打包交易并产出区块(记账)。
- 验证者:验证出块者产生的区块是否合法,并记账。
- 普通用户:使用区块链提供的各种功能服务。
出块者与验证者一同完成打包交易并记账,延长区块链,使系统正常运转。普通用户使用区块链提供的基础服务,向出块者和验证者支付手续费作为激励,同时,出块行为本身也会有一定奖励,该奖励可视为区块链系统中价值媒介(代币)的合理通胀。通过多方参与,实现了区块链生态系统内的价值流转闭环。
上述三种参与方,在公有链和联盟链中,有着截然不同的机制——
在公有链中,出块者一般也为验证者(被称为矿工),有以下两点特征:
- 出块需要花费成本,并且成本需要随着矿工数量的增加而增加。这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。
- 出块有奖励,且奖励大于成本,这保证了矿工有出块的动力。
验证者对于全网共识来说有时也非必要的。如在POW共识算法中,不参与挖矿的验证者(也被称为全节点)对共识并不做贡献,但因多了一份备份而增强了全网的数据安全;而在POS、DPOS和BFT族共识算法中,验证者须要对新区块进行投票、签名与转发,因此也对区块共识做出贡献。
而在联盟链中,出块者往往是利益相关的业务方。这些业务方作为出块节点时,因参与方之间有着商业合同与业务契约,并不需要依靠如公有链中的经济循环来维持联盟链的正常运转。所以,在联盟链系统中,出块节点也不需要所谓的出块奖励,其共识算法常常是BFT族的一致性算法,不需要通过消耗能源来表征出块成本。
可信任
可信任,顾名思义,即任何参与方都能够信任区块链上数据的真实性。这要求区块链上的数据满足以下两个条件:
- 上链后不可篡改。
- 可供任何参与方审查。
- 可追溯。
现阶段的主流媒体,包括行业KOL,常常将去中心化作为区块链可信任的原因之一,这其实是非常片面的。可信任的本质是共识。去中心化最容易让复杂的人类群体产生共识,但这并不代表中心化不能够达成共识。我们可以回想,支付宝、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,本质也是中心化的,经过长久的产品运营和企业信用积累,越来越多的人信任这些第三方机构,并使用它们的服务进行日常交易。
那么区块链与中心化数据库的最大区别在哪里?答案是:区块链大大降低了建立信用的成本。
信任是商业社会的基石,从石器时代到互联网时代,人类创造了灿烂的商业文明。然而,人类的商业体系一直是基于中心化的信任,原因是:在过去,我们无法实现在无监督、无中介的商业环境中进行价值流转,同时由于监管、审查的需要,中心化的体系仿佛更适合现代商业的发展。但是历史的发展已经告诉我们,中心化的商业结构带来了两个问题:
- 单点的故障容易导致整个系统的故障。
- 权力的集中容易导致权力滥用,产生腐败。
区块链的出现并非革“中心化”的命,而是利用“去中心化”的架构改造部分业务,增强业务数据的公信力,降低信任成本,提供效率。例如,在供应链溯源的场景中,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的产品溯源,传统的方式往往是采用中心化的系统进行维护,并且不同供应商采用的可能是不同的中心化数据库。这带来了一个很严重的“信任”问题——在发生纠纷的时候,因为数据的背书方不同,标准不统一,很难找到具有公信力的数据进行举证。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,统一为链上数据提供多方背书,恰好能够解决数据的公信力问题,同时易于追溯和审查,降低信任成本,使得追溯层级能够扩大,从而进一步提升产品溯源防伪的效率和准确性。
然而,在上述的溯源场景中,核心企业仍然对该区块链系统拥有较高的话语权,即必须有权根据实际的商业合同,批准或驱逐相应的供应商节点。同时,除了企业,政府部门和质检机构,通过作为区块链系统的一个节点,参与供应链的审查监督,提高整个生态圈的公信力。可见,区块链系统在2B场景应用中,将原本的“一个中心”,变为“多个中心”的架构,由多个中心组成一个可信任的“生态圈”,对数据真实性进行背书。
分布式加密账本
分布式意为有若干个服务器节点参与系统的运行;加密账本意为此账本上的数据均采用非对称加密算法进行交易签名、数据加密及所有权的确权。
区块链之所以被称为“区块”+“链”,正是由于其最初在比特币中体现出来的账本属性——每个“区块”即为一页账本,以“区块”组成的“链”如同由记账页组成的整个账本。我们可以通过查询账本条目,来获取每个账户的资产信息。得益于分布式、多冗余的特性,某个恶意节点可以篡改自己的账本,但无法篡改其他人的账本。只要保证诚实节点在一定比例以上,我们即可确保区块链数据的真实性。
下一代经济增长引擎
21世纪以来,互联网的出现,移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,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。然而,人类的生产关系与协作方式,近30年来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。
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: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,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。在区块链的10年发展中,人们发现区块链能极大地改变生产关系。
我想,这其中既有科技发展的偶然性,也有历史演变的必然性。
下面我将用大数据领域的数据交换例子,阐述区块链如何改变生产关系,从而进一步适应、解放生产力——
数据交换
进入大数据时代,人类掌握了更高效、更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,也研发了更安全、更便宜的数据存储方案。各家企业依托于自身的业务,沉淀下了海量的有价值数据,利用这些数据进一步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。同时,企业间也可以相互利用各自的数据优势,来优化自身的产品。
传统的数据交换分为两种:
- 供需双方点对点的数据交换,通过签订商业合同,通过API接口打通数据。
- 供需多方共建数据交换中心,该中心向数据所有方拉取、沉淀数据,并自建日志、订单系统,以记录商业信息。
然而上述两种方案均有很大的问题:
- 点对点数据交换是数据所有权而非使用权的交换,需求方在买到数据后,很可能用于非合同商定的用途,或是直接二次出售。同时,API接口的暴露容易引来“数据爬虫”,危害数据安全。
- 数据中心沉淀大量数据,容易成为黑客攻击的首选目标,极大威胁着各数据所有方的利益。
- 数据中心运维成本高昂,且有难以解决的信任问题。比如人员配比、责任归属、纠纷解决等等,可能需要引入更多的第三方仲裁机构,大大增加了运营成本。
正是因为存在上述问题,数据交换领域迟迟没有探索出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。数据交换市场缺乏活力,各家数据的潜在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,各家企业陷入了数据孤岛的尴尬局面。
那么,区块链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?
利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,企业间交换的不是数据所有权,而是数据使用权。
首先,不再需要数据交换中心,而是利用区块链搭建一个多方参与、可信任的订单撮合系统,匹配供需方的数据订单。
其次,需求方将数据的处理流程以智能合约的形式表征,将数据处理模型的可执行文件存储在可信存储上(如IPFS),各企业节点先从可信存储获取数据处理模型,再利用自己持有的数据作为参数放入计算,将最终的结果上链。这一过程,数据持有方无需暴露自己的数据。由于区块链提供了数据不可篡改的特性,当涉及需要多方共同计算时,可以保证参与方A无法恶意篡改参与方B的计算结果,并可通过链上订单查验参与方是否真实提供数据参数。
最终,智能合约如同“旅行”一般,在各节点使用不同数据集作为参数计算后,需求方从链上获取加密过的计算结果。每一次计算环节都在链上留下凭据,方便未来出现纠纷时候的举证。如此,完成了一次无需暴露数据本身的可信任的数据交换。
在这一例子中,基于区块链的数据交换中,供需双方的关系已经不再是“出售”与“购买”的关系,而变成了“授权”与“使用”的关系。“授权”与“使用”的生产关系,才是真正地适应了大数据时代数据交换和数据安全保障的迫切需求,真正地解放了数据的生产力。
区块链行业现状
2017-2018年是区块链爆发性增长的一年,区块链从一个小众的技术,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综合行业。到2018年末,区块链行业已呈现出三点重要的特征:
- 经历野蛮成长后,已成长为多元化的综合行业。
- 枭雄时代已过去,高素质人才与传统企业巨头正在进入行业。
- 人才需求更多元化。技术、产品、金融、投资、市场、商务等人才缺口不断扩大。
结语
马云经常在公开场合说一句话:“多数人因为看见而相信,少数人因为相信而看见”。
我希望,协会给你带来的,不仅是区块链的领域知识,还有迎接不确定性,直面未知事物的勇气与坚韧。
我希望,你在协会收获的,是超乎常人的学习能力,让你在未来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。
我希望,读到这里的你,愿意做那部分“少数人”。
2018年12月1日
ZJUBCA